风虫牙痛:荜茇末揩之,煎苍耳汤,漱去涎,小青龙汤,加减法内有荛花。本方无所用之。b1
健康杂谈(16)体质之变
健康杂谈(16)体质之变
黄岐之
(一)
人的体质由先天禀赋决定,受后天各种因素影响而变化。影响因素包括个人的年龄,生活的环境和方式,饮食,疾病等,体质受其影响产生变化。体质变化及规律是个体保健养生的依据。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先天禀赋,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先天禀赋。后天诸多因素在对某种先天禀赋的体质产生影响,使其变化过程中,先天禀赋的烙印是不会散失的。故现实人的体质并不是理想中简单的,某一类型的,而是混合型的体质。当某一类型体质特点较突出时(或偏见),被称之为特定的体质类型。
(二)
从个体人的一生过程来看,儿童期、青壮年期、老年期阶段,随年龄的变化,生理变化较大,体质表现出不同。儿童生长发育旺盛,生理功能稚嫩,抗病能力弱,易感受病邪,易因食积而损伤脾胃,表现出稚阴稚阳,正气虚弱,外邪易入内邪易生;青壮年生理成熟,精力充沛,身体强壮,中气足,阴盛阳长,阳气偏盛,表现出容易内热的体质。青壮年学习、工作及生活压力大,易出现精神情志困扰,影响消化和睡眠,长期如此则影响体质。老年人的生理虚衰,阳气衰退,阴阳失衡,血气壅滞,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衰弱,中气不足,阳衰阴消,正气不足,邪气横行。
《四圣心源》日,“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,脾升而善磨,水谷腐熟,精气滋生,无病。脾升则肾肝亦升,故水木不郁;胃降则心肺亦降,故金火不滞。火降则水不下寒,水升则火不上热。平人下温而上清者,以中气之善运也。”平和体质的阴平阳秘生理状态,首先要脾胃健运,中气足,其次中气善运,气机通畅,上清下温,因而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”
《四圣心源》日,“阴阳未判,一气混茫。气含阴阳,则有清浊,清则浮升,浊则沉降,自然之性也。升则为阳,降则为阴,阴阳异位,两仪分焉。清浊之间,是谓中气,……”“人与天地相参也。阴阳肇基,爰有祖气,祖气者,人身之太极也。”祖气是人体阴阳未分的状态,蕴藏先天禀赋;中气蕴藏人体阴阳胜复,蕴含生命的活动。有了祖气才能“先天生后天”,有了中气才能“后天养先天”。先天生后天,后天养先天,循环往复,生命才能维持。因此,祖气是体质形成的基础,中气是体质发展和稳定的保障。中气是影响体质变化的主要生理因素,其它因素(环境、饮食、运动和疾病等)的影响,是通过对中气的影响而产生作用。
(三)
中医学认为,病情从体质而变化,称之为从化。人体感受邪气之后,由于体质的特殊性,病理性质往往发生不同的变化。患者体质不同,其病变过程也迥然有别。体质决定对某种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。不同体质对某些病因和疾病有特殊易感性。传变是言疾病的变化和发展趋势。传变不是一成不变的,一切都因人而异。体质强壮者或其邪气轻微,则正能敌邪而病自愈。上述观点与现代医学理论是异曲同工的。这就是为什么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诊治疾病都要因人而异的原因所在。
人体的体质变化是原体质状况受影响因素作用而发生的改变,与上述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相同。前者的改变是隐蔽的、长期的、无明显病症的过程,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。后者的改变则是明显的、急速的、有明显病症的表现,患者有痛苦或不舒适感。
人之生命活动受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的影响,体质因此而变化。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也是因人、因时、因生理环境等不同而异的。先天与后天的作用受生命体内存在的自组织机制制约。先天因素接受怎样的后天因素,后天因素如何作用先天因素,这是先天因素存在的自组织功能表现。现代科学观点称之为:基因密码。
人体生命的自组织功能,在中医理论中表述为:天人合一。人的生理气机与自然气运相通合一,故《四圣心源》曰,“六经之变化虽多,总不外乎六气”。
(四)
中医体质学认为,体质是由脏腑之盛衰,气血之盈亏所决定的,反映了机体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。体质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,
常人的偏颇体质主要有阳热、阴寒、阳虚、阴虚、气郁、气虚、血瘀、血虚、湿热、痰湿,这些体质之间相互发生转变。
1.阳热体质是偏于亢奋、偏热、多动等特性,对风、暑、热邪的易感性较强,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、实证,并化燥、伤阴。内伤为病多见火旺、阳亢或兼阴虚之证,此类体质的人阳气偏亢,多动少静,有耗阴之热。兼之操劳过度,思虑不节,纵欲失精,则必将加速阴伤,而发展演化为临床常见的阳亢、阴虚、痰火等病理特点。
因此,阳热体质多向阴虚体质方向发展。
2.阴寒体质是指具有偏阳不足、偏寒、多静等特性的体质,对寒、湿之邪的易感性较强,受邪后多从寒化,表证不发热或发热不高,并易传里或直中内脏。内伤杂病多见阴盛、阳虚之证。容易发生湿滞、水肿、痰饮、瘀血等病症,具有这种体质的人,阳气偏弱,易致阳气不足,脏腑机能偏弱,水湿内生,从而形成临床常见的阳虚、痰湿、痰饮等病理特点。
因此,阴寒体质多向阳虚、痰湿、血瘀体质方向转变。
3.肺通过主一身之气的作用,使脏腑之功能旺盛,从而促进了血液的生成。气能生血,气旺则生血功能亦强,气虚则生血功能亦弱。气虚不能生血,常可导致血液衰少。
因此,气虚体质多向血虚体质方向发展。
4. 气能行血,能载津液,推动着血液和津液到处流动。如果气机郁滞,就无法带动血液、津液运行,使之淤积下来,形成痰湿、瘀血。
因此,气郁体质多向痰湿、血瘀体质方向发展。
5.阳虚是中气虚弱,脾不升而清阳下陷。阳气推动体内气血流动,阳气虚衰,机能减退或衰弱,代谢活动减退。阳虚的人不耐寒邪,耐受夏季,不耐冬季,易感湿邪。
因此,阳虚体质多向阴寒体质方向发展。
6.阴虚主要是因郁结成内火,消耗阴液。因燥热之邪外侵,引起脏腑功能失调,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,阴虚生内热,机体失去濡润滋养,虚热干燥、虚火躁扰不宁。阴虚常伴随着内热。
因此,阴虚体质多向阳热方向发展。
7.肝胆的疏泄功能失常,会影响脾胃功能,肝胆之气郁结而化热,脾虚内生痰湿,体内又湿又热又闷,形成湿热体质。
因此,痰湿体质多向湿热体质方向发展。
8.气与血,一阴一阳,互相维系,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守。一身气血,不能相离,气中有血,血中有气,气血相依。血为气之母。其一,血能载气,气存于血中,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。其二,血盛则气旺,血衰则气少。
血液亏虚,脏腑百脉失养,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。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,气盛则机能旺盛,气衰则机能活动减退。
因此,血虚体质多向气虚体质方向发展。
9.湿热体质,血瘀体质易转化为疾病,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。
《四圣心源》日,“百病之生,悉由土湿,是以多有痰证”,“坎阳虚亏,不能生发乙木,温气衰损,故木陷而血瘀。”阳气衰弱,阴气旺盛,则肝阳不升,形成血瘀,脾阳不升,形成痰湿,温气抑郁,而变为湿热。
(五)
偏颇体质是健康走向疾病的桥梁,预防疾病的发生,改变体质的恶化或使体质朝健康方向发展或维护已有的健康状态,中医称为体质的调养或调理或养生。人的体质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变化,产生相应的体质变化,这是自然的现象。长生或永葆青春是人对生活奢侈的欲念。如何调理影响体质变化的因素,减弱体质不良变化或改善体质,减少生活的不适,避免产生疾病和痛苦,这是必须去关心和思考的问题。
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部分,体质调养理论和疾病医治理论是一致的。体质调养依据中医治病原理、方法、治则等,主要采用膳食、起居、活动等方式,或结合药膳、药茶、针灸等保健方式,经过平和舒缓的过程,较长一段时间,改变体质,实现养生的目的。
【E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