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六物,冶合下筛,以粥清服方寸匕,日三,仙灵脾威灵仙芎苍耳子(炒)桂心(各一两)b1
水镜先生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什么意思
诸葛亮虽然遇到了能够让自己施展才能的明主,可是此时汉室已式微,尽管孔明身负雄才大略,怀抱天下,然而想辅助刘备复兴汉室已经无望了,可谓生不逢时。
“卧龙虽得其主,未得其时”这句话中的“时”指的不是诸葛亮投奔刘备的时机,而是人们常说的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中的“天时”。
“卧龙虽得其主”是说诸葛亮投奔刘备是找对了人,但“未得其时”,意思是说诸葛亮不得“天时”,他六出祁山不胜,最后秋风五丈原,只落得一个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的结局。
实际上,这句话是小说中写的司马徽的一句谶语,而不是说当时诸葛亮的某个情况,司马徽才会为诸葛亮感到可惜。
扩展资料:
六出祁山:
建兴十年(232年),诸葛亮在黄沙休兵劝农,制作木牛流马等,并且练兵讲武,准备再次北伐。 建兴十一年(233年)冬,诸葛亮为再次北出祁山派遣诸军运米,集结大军于斜谷口,治斜谷邸阁。
建兴十二年(234年)二月,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,率大军出斜谷道,据武功五丈原(今陕西省岐山南),屯田于渭滨,同时派使臣到东吴,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。四月,蜀军到达郿县,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。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,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,令蜀军自行撤退。
魏将郭淮认为蜀军必会争夺北原,司马懿认同,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备。果然,蜀军到来,但被郭淮击退。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运粮不继,导致功败垂成,于是开始在渭、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,百姓亦相安无事,一切如常。而孙权也响应蜀汉,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,但被魏明帝曹叡亲自率军打败。
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,适逢水涨,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。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。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,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。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,只好撤退了。
魏、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,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,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。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、头巾送给司马懿,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。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,纷纷要求出战,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,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。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,到前线节制司马懿。
司马懿曾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、饮食和办事多少,不打听军事情况,使者答道:“诸葛公早起晚睡,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,都亲自披阅;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。”司马懿告诉人说:“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,他还能活多久呢!”
诸葛亮乃分兵屯田,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,打算长期驻扎下去,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诸葛亮
【E】